铜鼓黄精炼就生态金钥匙
晨雾漫过九岭山脉800米等高线时,铜鼓县棋坪镇的黄精种植户已开始巡山。他们俯身拨开腐叶层,指尖触到肥厚的根茎便露出笑意——这些藏于6.6万亩林海间的"土黄金",正以每年15%多糖含量的卓越品质叩开国际市场。
翻开泛黄的《铜鼓县志》,光绪年间的采药人身影跃然纸上。从幽居山民背篓里的野生种苗,到如今覆盖72个自然村的标准化基地,黄精产业在这片富硒土地上完成了三个世纪的传承与蜕变。林场深处,古法炮制作坊蒸腾着药香,九口特制陶甑循环蒸晒间,暗褐色的黄精块逐渐泛起琥珀光泽。
铜鼓黄精
生态账本上的数字令人振奋:林下种植模式节省耕地3800亩,合作社带动户均增收3000元,深加工产品远销日韩的订单额突破5000万元。在县黄精产业研究院的显微镜头下,检测员正比对不同林区的样本:"阔叶林腐殖土培育的根茎,活性成分比常规种植高出23%。"
从棋坪镇百年老窖到现代农业园区,智能化烘干线与传统竹筛和谐共存。冷链物流车穿过晨雾驶向港口时,黄精蜜饯的甜香与九制黄精的参味在车厢里交织,恰似这个生态县的发展密码——既守着古法真传,又握着科技密钥。正如晾晒场老匠人擦拭着祖传铜甑所言:"以前是山里人糊口的草根,现在是乡村振兴的金疙瘩。"
